1849年,美国加州出现淘金热,结果,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淘金者没有几个发财,发了财的倒是在那里卖铁锹的公司。
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,在世界各地也出现了类似当年加州的“淘金热”,不过不是在地里,而是在网上。结果同样令人沮丧,大多数网上“淘金人”成了“掏金人”——他们将风险投资公司的金钱放进自己的腰包,然后又迅速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把这些钱大把大把地掏出来,拱手送给别人,就这样进行着“掏金”接力赛。风险投资商们大举参与网上淘金,因而引发点击大战,这使公关广告公司首得其利。众多的“.com”公司凭借风险投资者的慷慨注资而大作广告,仅1999年第四季度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广告开支就超过10亿美元。
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创业伊始的一个共同行为就是花钱作广告。据《亚洲公关新闻》调查,81%的公关公司拥有网络客户。通常,一个中等网站一个月花在公关上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。一个传统IT公司,一般会拿出销售收入的5%用作市场费用,而美国著名的亚马逊网上书店,这个数字则是30%。现在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,要拼出响当当的名声来,就只好看谁的公共关系更好,谁的广告攻势更有力,而宣传的内容是他们将来可能有机会做到的事,并不是现在就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。
然而,饮鸩止渴式的广告宣传,使不少互联网公司得到的不过是一时的快感,而最终落得个债台高筑、破产倒闭的下场。创立于1999年3月的雄心勃勃的Boo.com公司,只有6个月时间便寿终正寝。网站创立之初,他们将大部分风险投资都花在了市场和广告上,大肆宣传其以高级服装为主的网上零售业务,并聘请伦敦著名广告公司BMPDDP推出广告系列,围绕年轻人运动服装这个主题进行爆炸式宣传。这样做也确实调动了一些崇拜名模的年轻人的热情,在伦敦闹得沸沸扬扬。但他们并不以轰动伦敦为满足,而是把Boo.com定位于面向全世界。然而,他们猛烈的全球宣传攻势,做的不过是表面文章,耗费的却是大量资金,最后以破产而告终。
我们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,也正在走Boo.com公司的老路。比如有些城市的大厦地理位置并不理想,纯粹是由于它的高档而受到互联网公司的青睐。互联网公司对房地产升值有助益,这是好事。但这些公司也要苦练内功,力创佳绩,一味“掏金”则难以长久。